2022年9月,山東工業陶瓷研究設計院(以下簡稱山東工陶院)入選國家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
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
近三年,山東工陶院的研發投入費用持續增長,2022年,研發投入占比為26%。此次入選,歸功于山東工陶院堅定不移地走自主科技創新之路,錨定先進陶瓷領域深耕細作,在科技創新、工藝技術及創新鏈產業鏈融合上長期積累,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
陶瓷透波材料
山東工陶院深耕先進陶瓷領域50余載,科技成果碩果累累。自建院以來,連續承擔國家“863”項目在內的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數百項,“十二五”以來承擔軍工科研項目百余項,覆蓋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領域,為國家30余個重點武器型號配套了關鍵材料和產品。先后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100余項,擁有專利215件,制修訂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105項。2022年,承擔“卡脖子”項目3項,國家、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43項,“基于3D 打印技術的精密陶瓷部件研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立項,實現牽頭承擔此類國家級項目的零突破。
創新平臺厚植成長沃土
專精特新“小巨人”從來不是生長于真空,它們更加需要良好的成長沃土。創新平臺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山東工陶院不斷做強創新“引擎”,擁有多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創新平臺,是國家工業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批建單位、國際精細陶瓷技術委員會(ISO/TC 206)國內技術歸口單位、全國工業陶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194)依托單位、山東省先進陶瓷創新創業共同體的建設主體單位。
先進陶瓷材料中德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
此外,山東工陶院還積極匯聚國際創新力量和資源,不斷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與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亥姆霍茲聯合會等研發機構聯合成立了先進陶瓷材料中德聯合實驗室,在人才團隊引育、重大科研攻關、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共同探索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模式。
2022年,山東工陶院獲得山東省新材料領軍企業50強、山東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山東省新型研發機構等平臺榮譽……這些創新載體的蓬勃發展,架起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橋梁,進一步夯實山東工陶院科技創新發展基礎,既有“硬”科技,又有“軟”實力,為產業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創新賦能產業發展跑出“加速度”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企業規模持續增長,經營數據顯示,2022年,山東工陶院收入和利潤分別同比增長47%和57%。由此可見,專攻某一領域的“小巨人”,也有澎湃“大能量”。
山東工陶院圍繞航空航天高端陶瓷材料、環保節能陶瓷材料等方向,培育壯大主導產業。軍工產品收入增長450%,9個型號20余個產品獲得定型;陶瓷膜產業實現從膜元件到膜組件、膜裝備的產業鏈縱深拓展,形成了膜制造與膜應用“雙核心”,其中陶瓷平板膜、脫硝除塵一體化功能膜“從無到有”,實現了從研發到產業化的重大突破,產業初具規模。
氮化物陶瓷纖維生產車間
圍繞“十四五”戰略規劃,堅持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氮化物陶瓷纖維生產線建設項目一期生產線投入使用,各工序機械化工藝驗證及裝備功能升級。依托天線罩生產線建設項目,新增3個重點型號任務的定型批產,年產值躍增,力爭建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陶瓷天線罩研發平臺與生產基地。
人才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性支撐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人才是關鍵性支撐。沒有人才優勢,就沒有創新優勢、發展優勢。錨定專精特新,更需要精準引才留才,強化人才支撐。
山東工陶院始終堅持人才引領發展戰略,大力推進“人才強院”計劃,做實做優“引育用留”,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激活“人才引擎動能”,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新入職員工45人,獲批省級人才4人次,市級人才2人次。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機制,與濟南大學開展科教產教協同育人合作,開啟獨立招收培養研究生的新篇章,2022年招收5名碩士研究生;與山東大學聯合成立高效精密制造研究中心,加強人才能力的提升和培養,共培研究生1名。目前,擁有國家級人才4人,省級人才11人,市級人才8人,中級及以上職稱人員占職工總數的44.27%,技術研發人員占49.74%,本科及以上學歷占50.64%。
濟南大學與山東工陶院科教融合聯合培養研究生簽約儀式
強化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必須打造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本領高強、學風優良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山東工陶院高度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通過不斷完善薪酬激勵分配制度,對科技人員創新成果進行超額獎勵,不斷激活企業內生動力。創新投入機制,制定了《青年基金管理辦法》和《新學科建設管理辦法》,培育7項主導產業“金種子”,積極布局新方向,助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之后,唯有持續強化創新,不斷增強內部“造血功能”,才能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面向新未來,山東工陶院將始終堅持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聚焦主業、苦練內功、強化創新,練就“獨門絕技”,努力成為自主創新的策源地、強鏈補鏈的主力軍、自主品牌企業的領頭雁,讓“小巨人”釋放出大能量,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新活力、新動能。